澎润洞见

Insights
澎润洞见 / 品牌发展战略

本土酒店品牌的未来 “出路” 在哪?

作者:韩志广 博士 时间:2022-10-26

国际品牌在华众星捧月的时代远去,本土酒店业还需要引进海外品牌吗?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后中国酒店市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际品牌的引进。国际品牌为中国带来了委托管理模式、服务标准,也培养了一代酒店人。相应的,中国快速扩张的消费市场也成就了国际酒店集团的利润增长。经过多年发展后,中国酒店市场的发展是否仍需新的国际品牌的来助力呢?

中国酒店从业者对该问题的讨论呈现两种趋势。有观点认为,中国酒店品牌可以自力更生。本土酒店集团已经进入世界前列,中高端酒店品牌也接连落地,因此我们已经走上独立发展之路,不需要再靠国际品牌的光环,或者引入新的酒店品牌。可也有观点认为,海外酒店业发展成熟,品牌数量庞大,尚有很多“宝藏”未被发掘。中国酒店从业者应保持“学徒”心态,以积极开放的态度看待国际品牌的引入。

事实上,澎润认为酒店从业者需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本土品牌与国际品牌的关系,不能一味地崇拜,也不能过度地排斥。虽然国际酒店品牌在中国众星捧月般的时代已经过去,但中国酒店业发展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发展窗口期有限,自身资源约束增强,这都要求本土品牌在独立自主的同时,需要放眼全球市场,通过中外合作实现品牌“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赋能。

xxl_153141294.jpg

#本土酒店品牌的短板在哪里?下一个投资风口在哪里?

首先,中国酒店集团的品牌谱系完整度较低,68%的本土酒店集团品牌谱系只覆盖了1-2个品牌档次。其次,中国酒店品牌在档次上的集中度较高,且多定位在经济型与中端酒店。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型酒店迎来了顺风顺水的黄金二十年,但随着投资成本的增加,消费结构的升级,经济型酒店赛道遭遇瓶颈。近十年来,中端酒店成为流行,但持续的高速扩张导致其未来发展空间也逐渐成为红海。本土高端酒店品牌成长速度一直较为缓慢,国际品牌掌握着此类市场的“话语权”。中国酒店业想要实现真正的“独立”,需要完善品牌谱系,百花齐放才能为行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目前中国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第三产业比重的不断加大决定着未来市场对高档次酒店的巨大需求。因此,无论是从短期的市场趋势,还是长期的行业发展来看,本土酒店都需要,且有必要打造属于自己的高端品牌领地。

水印1.jpg

# 本土与国际酒店品牌为什么需要合作?

首先,本土品牌在高档次领域仍然较薄弱。据澎润统计,目前中国本土的高端及以上档次酒店品牌仅占本土酒店品牌的6.6%,而在华管理的国际酒店品牌中,高端及以上档次的国际品牌占比高达45%。由此可见,本土高档次酒店仍处于边缘化状态。面对本土酒店市场的短板,并购国外品牌或者双方合作是壮大本土酒店品牌矩阵的一条捷径。

其次,不少国内高档次品牌缺少知名度和记忆点。本土酒店集团对自身高端品牌的打造不能仅仅停留在“名字”,更要注重品牌背后价值与文化的传递。而品牌底蕴的打造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大量的时间以及人力成本的投入。相比较而言,海外酒店起步较早,在品牌知名度与信念感的打造上已有建树,如Belmond以“奢华”享誉欧洲,美利亚致力于西班牙式高端酒店的打造。因此直截了当的并购引入,不失为一种开拓本土高档酒店品牌的高效途径。中国酒店品牌当前极弱的出海能力也说明中外合作的必要性。据澎润统计,中国目前没有可以覆盖3个及以上区域的酒店品牌,平均物业覆盖区域量为1.09个。

水印3.jpg

水印2.jpg

本土酒店品牌在国际化水平上不仅与美英法等酒店大国相距甚远,甚至远低于新加坡与泰国水平。但如此不尽人意的区域扩张能力在暴露本土酒店品牌全球化短板的同时,却也为我国未来品牌发展指明了方向——国际酒店品牌的并购与合作,将成为中国酒店品牌开拓海外市场,走出国门的有效方式。

更值得一提的是,国际酒店品牌资源池庞大,在本次收录的1030个国际品牌中,目前仅有17%进军中国市场,因此仍存在大量新国际酒店品牌进入中国的可能性。且相对于国内约300个本土品牌,国际酒店品牌资源明显更为丰富,所覆盖的风格、客群、产品都远超国内品牌资源。

水印4.jpg

中国酒店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已然成为国际酒店品牌的必争之地。国际酒店品牌在本土化过程中同样也需要本土酒店的帮助,以克服“水土不服”的挑战。因此,海外品牌采用合作或并购的方式进入中国,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过程。目前,中外酒店品牌的合作已有不少成功案例,如希尔顿惠庭、希尔顿欢朋以及逸扉酒店等“中外混血”品牌已经在中国落地开花。品牌的引入在给本土酒店集团提供向外资酒店学习运营管理经营、拓展境外市场机会的同时,也助力国际酒店品牌借助国内酒店集团的本土资源,实现客源及品牌的扩张。

# 内外兼修,才是破局之道

国际品牌的“引进来”到国内品牌的“走出去”是本土酒店品牌打破僵局,探索国际化进程的必经之路。中国酒店从业者需要放眼本土与国际两个市场,不应将思路局限在自己闭门孵化,完全自己培育品牌的模式中。海外品牌的并购与合作能够跨越地理局限,双向赋能,帮助合作双方实现外延式的发展。

温馨提示:如欲获取完整版报告,请转发系列文章至朋友圈,并将截图发给“澎润润”(微信:nyxiongxiong)。

关于作者:

本出版物使用的一切资料及数据基于澎润的研究以及来源于对公开数据信息整理, 我们并未对本出版物所含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作出任何(明示或暗示)陈述、保证或承诺。澎润不对任何方因使用本报告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对于出版物中所陈述及引用的嘉宾或被采访人言论,仅代表嘉宾或被采访人个人观点,不代表澎润观点及立场。 澎润对本出版物保留一切版权,未经澎润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引用和转载。转载需与澎润或原作者取得联系,并获得授权。

All information and data used in this publication are based on PLUS research and from the compilation of public data and information. No representations, warranties or undertakings (express or implied) are given as to the accuracy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 this communication, and none of PLUS shall be liable or responsi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whatsoever arising directly or indirectly in connection with any person relying on this communication. The remarks of the guests or interviewees stated and quoted in the publications only represent their personal views but not the views and standpoints of PLUS. This publication is copyright of PLUS, you may not copy, reproduce, modify, republish, transmit or distribute any material from this publication without express written permission. For information or permission to reprint, please contact PLUS.

我们该怎样帮助您?

请联系我们或访问澎润办公室

本土酒店品牌的未来 “出路” 在哪?

作者:韩志广 博士 时间:2022-10-26

国际品牌在华众星捧月的时代远去,本土酒店业还需要引进海外品牌吗?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后中国酒店市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际品牌的引进。国际品牌为中国带来了委托管理模式、服务标准,也培养了一代酒店人。相应的,中国快速扩张的消费市场也成就了国际酒店集团的利润增长。经过多年发展后,中国酒店市场的发展是否仍需新的国际品牌的来助力呢?

中国酒店从业者对该问题的讨论呈现两种趋势。有观点认为,中国酒店品牌可以自力更生。本土酒店集团已经进入世界前列,中高端酒店品牌也接连落地,因此我们已经走上独立发展之路,不需要再靠国际品牌的光环,或者引入新的酒店品牌。可也有观点认为,海外酒店业发展成熟,品牌数量庞大,尚有很多“宝藏”未被发掘。中国酒店从业者应保持“学徒”心态,以积极开放的态度看待国际品牌的引入。

事实上,澎润认为酒店从业者需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本土品牌与国际品牌的关系,不能一味地崇拜,也不能过度地排斥。虽然国际酒店品牌在中国众星捧月般的时代已经过去,但中国酒店业发展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发展窗口期有限,自身资源约束增强,这都要求本土品牌在独立自主的同时,需要放眼全球市场,通过中外合作实现品牌“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赋能。

xxl_153141294.jpg

#本土酒店品牌的短板在哪里?下一个投资风口在哪里?

首先,中国酒店集团的品牌谱系完整度较低,68%的本土酒店集团品牌谱系只覆盖了1-2个品牌档次。其次,中国酒店品牌在档次上的集中度较高,且多定位在经济型与中端酒店。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型酒店迎来了顺风顺水的黄金二十年,但随着投资成本的增加,消费结构的升级,经济型酒店赛道遭遇瓶颈。近十年来,中端酒店成为流行,但持续的高速扩张导致其未来发展空间也逐渐成为红海。本土高端酒店品牌成长速度一直较为缓慢,国际品牌掌握着此类市场的“话语权”。中国酒店业想要实现真正的“独立”,需要完善品牌谱系,百花齐放才能为行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目前中国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第三产业比重的不断加大决定着未来市场对高档次酒店的巨大需求。因此,无论是从短期的市场趋势,还是长期的行业发展来看,本土酒店都需要,且有必要打造属于自己的高端品牌领地。

水印1.jpg

# 本土与国际酒店品牌为什么需要合作?

首先,本土品牌在高档次领域仍然较薄弱。据澎润统计,目前中国本土的高端及以上档次酒店品牌仅占本土酒店品牌的6.6%,而在华管理的国际酒店品牌中,高端及以上档次的国际品牌占比高达45%。由此可见,本土高档次酒店仍处于边缘化状态。面对本土酒店市场的短板,并购国外品牌或者双方合作是壮大本土酒店品牌矩阵的一条捷径。

其次,不少国内高档次品牌缺少知名度和记忆点。本土酒店集团对自身高端品牌的打造不能仅仅停留在“名字”,更要注重品牌背后价值与文化的传递。而品牌底蕴的打造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大量的时间以及人力成本的投入。相比较而言,海外酒店起步较早,在品牌知名度与信念感的打造上已有建树,如Belmond以“奢华”享誉欧洲,美利亚致力于西班牙式高端酒店的打造。因此直截了当的并购引入,不失为一种开拓本土高档酒店品牌的高效途径。中国酒店品牌当前极弱的出海能力也说明中外合作的必要性。据澎润统计,中国目前没有可以覆盖3个及以上区域的酒店品牌,平均物业覆盖区域量为1.09个。

水印3.jpg

水印2.jpg

本土酒店品牌在国际化水平上不仅与美英法等酒店大国相距甚远,甚至远低于新加坡与泰国水平。但如此不尽人意的区域扩张能力在暴露本土酒店品牌全球化短板的同时,却也为我国未来品牌发展指明了方向——国际酒店品牌的并购与合作,将成为中国酒店品牌开拓海外市场,走出国门的有效方式。

更值得一提的是,国际酒店品牌资源池庞大,在本次收录的1030个国际品牌中,目前仅有17%进军中国市场,因此仍存在大量新国际酒店品牌进入中国的可能性。且相对于国内约300个本土品牌,国际酒店品牌资源明显更为丰富,所覆盖的风格、客群、产品都远超国内品牌资源。

水印4.jpg

中国酒店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已然成为国际酒店品牌的必争之地。国际酒店品牌在本土化过程中同样也需要本土酒店的帮助,以克服“水土不服”的挑战。因此,海外品牌采用合作或并购的方式进入中国,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过程。目前,中外酒店品牌的合作已有不少成功案例,如希尔顿惠庭、希尔顿欢朋以及逸扉酒店等“中外混血”品牌已经在中国落地开花。品牌的引入在给本土酒店集团提供向外资酒店学习运营管理经营、拓展境外市场机会的同时,也助力国际酒店品牌借助国内酒店集团的本土资源,实现客源及品牌的扩张。

# 内外兼修,才是破局之道

国际品牌的“引进来”到国内品牌的“走出去”是本土酒店品牌打破僵局,探索国际化进程的必经之路。中国酒店从业者需要放眼本土与国际两个市场,不应将思路局限在自己闭门孵化,完全自己培育品牌的模式中。海外品牌的并购与合作能够跨越地理局限,双向赋能,帮助合作双方实现外延式的发展。

温馨提示:如欲获取完整版报告,请转发系列文章至朋友圈,并将截图发给“澎润润”(微信:nyxiongxiong)。